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资助育人 » 国奖风采 »

国奖风采 河南农业大学张静华 以农立心扎根沃土 潜心科研服务三农(2021至2022学年度)

image

个人简介:张静华,女,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专业2020级博士研究生。攻读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篇,以共同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3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获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曾获学业奖学金、“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省赛特等奖、“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二等奖。

推荐理由:沉心静气,芳年华月。正如她的名字一样,张静华秉持初心,在最美好的年华勇于追梦,在科研之路上砥砺前行。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2022年,张静华已经是一名博士三年级学生,回想之前8年的求学路,她觉得选择农学是一种“阴差阳错”的幸运。

长路漫漫  求学立志

2014年高考结束,张静华第一志愿选择了“很冷门”的农学专业,来到了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习。进入大学以后,她慢慢地了解到农学的重要性:农学是农业科学领域的基石学科,以解决人类的“吃饭穿衣”为首要任务。随着农业科技创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及其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农学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大学时代是张静华人生的新起点,在老一辈农业科学家以及身边无数优秀榜样的影响下,她开始对这个这门学科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刚入学时,觉得大学毕业遥遥无期,从高三的熔炉中解放出来的她和大多数人一样,觉得应该好好“享受”大学校园的生活。但慢慢地她发现,现实并非如此,身边太多比自己优秀的人比自己还要努力。她开始警醒:趁着大好青春,必须搏一把,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有价值。她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并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各种校内外实践活动。由于表现出色,她荣获了“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优秀团员、优秀运动员、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直到现在,她依然清晰地记得本科时期读完《玉米人》一书时内心的激动与敬佩,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先生把一生的心血和汗水倾注到玉米育种事业的感人经历使她久久不能平静,深深的被老一辈农学工作者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所震撼。为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他们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正是因为程老先生等老一辈农业科学家的事迹,无形中指引着她走向研究玉米的道路。

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怀揣着对玉米的热爱,张静华于2018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攻读硕士学位,也正式开始了她的科研之路。

科研之路是艰辛的,刚刚种下的玉米种子被鸟儿吃掉,露头不久的玉米苗子被麻雀拦腰截断,操作病害接种时满身被蚊子“亲吻”的鼓包以及烈日在防晒袖套和手套之间雕刻的“黑色手镯”......都见证着张静华每一步的成长。其中最令她难忘的是第一次做病理切片实验,从网上查找实验方法、向其他实验室的小伙伴请教注意事项、准备好材料和试剂......一切就绪,她信心满满地准备拿到实验结果,现实却给了她重重的一击。刚刚切出来的玉米组织发生裂隙或崩脱,实验用的蜡片也不连续,她冷静分析,认真查找原因,发现是脱水和浸蜡过程出现了问题,在调整之后她切出了完整的蜡带,然而在接下来的实验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在染色过程中,组织材料几乎完全从载玻片上脱落下来,实验结果拿到了大白板,这就意味着所有工作都需要重新来过。她以“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勉励自己,调整心态,冷静下来回顾整个实验过程,找到了问题所在,最终拿到了好的实验结果。

慢慢地,张静华发现,科研道路上的困难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改变的是自己面对失败时的心态。从开始面对困难的焦虑,到后面的学会慢慢享受,她意识到只要直面挑战、克服困难,无论成功与否,在过程中都能够得到成长,甚至可能在困难和挑战中产生新的想法和有意义的发现。挫折出现了,一定会留下蛛丝马迹,只要耐心寻找,积极思考求证,终会有柳暗花明的时刻。

追逐梦想  步履不停

科研之路还很长,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是对张静华过去的肯定,也是她未来的起点,她将用自己对科研的执着与毅力脚踏实地、继续前行。和袁隆平先生有着“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一样,张静华也有一个梦想,“解决更多农业难题”,这就像海上的灯塔一样指引着她前进。张静华始终坚信刻苦努力终会使人睿智,没有人是生来智者,也没有人注定平凡,每个人都在靠近智者的路上步步维艰,不同的只是面对生活的态度。人生只有现场,没有彩排,每一天都必须过得充实,只有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在未来的日子里张静华希望自己以及农大的莘莘学子都能够像竹子那样,一如既往地坚韧不拔。坚持梦想的路途虽然曲折,但沿途一定风景迤逦。脚踏实地,步履不停,定会路遇惊喜!

0.0419s